发布时间:14:06:07
分享:当今世界,科技飞速发展,建筑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。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裁袁正刚,深耕建筑科技领域多年,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浪潮中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拓新路径,在“好房子”与“好科技”之间构架起新的桥梁。 近日,《对话品牌》知名主持人李雨菲对话袁正刚,聚焦“建造‘好房子’的‘好科技’”,探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价值与发展机遇。 一、三大困境,决定建筑业必须转型 李雨菲:众所周知,广联达自1998年创立至今,一直专注于建筑行业,为行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软件、产品和服务,您本人也一直在建筑领域深耕。在您看来,现在建筑业发展现状如何?为什么必须推进数字化转型? 袁正刚:建筑业是非常传统的行业,盖房子、修路,是大众对建筑业的普遍印象。但过去十年来,建筑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:一方面,建筑业被称为“基建狂魔”;另一方面,建筑业发展面临“三大困境”,即“建筑品质与百姓期待存在差距、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下、行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”,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。近年来,国家提出建设“好房子”,以满足群众对更高居住品质的新期盼,为行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建筑业必须尽快转型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 李雨菲:您提到了建筑业发展存在的困境,但是这些困境和数字化有什么关系?建筑业发展出现了困境,为什么必须推进数字化转型? 袁正刚: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数字化转型,关系极其密切。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只有每一个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,建筑品质才能得到保障。而在传统建造模式下,设计精度不够,细节过于粗放,设计冲突、返工现象频发,给建筑质量带来隐患;建筑工人技能差异大,关键施工技术、工艺难以标准化落地,导致房屋容易出现渗水等通病。借助数字化技术,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到精细化管控,在设计前期就能充分考虑每个细节,施工过程中能够从每一个细节入手把控质量。就像工厂生产汽车,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被度量、被检测。因此,数字化转型可以实现对建筑生产的精细化管理,保障建筑品质。 二、理念+管理,发挥数字化最大效用 李雨菲:靠数字化转型,能解决“建筑品质与百姓期待存在差距、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下、行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”这三个问题吗?或者说,数字化转型转的到底是什么呢? 袁正刚:我们认为,数字化不是唯一解,数字化实际上是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“工具”。数字化转型,目的是帮助行业企业建造更好的建筑,所以转型首先转的是“理念”,要打造建筑精品,必须摒弃高周转、高增长模式;其次,要实现精细化管理,抛弃传统大干快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,借助数字化技术,推动精细化管理落地,打造精品建筑;最后,数字化要与管理深度融合。一定要明确一点:数字化不是万能的,必须与企业理念、管理模式深度融合,才能成功转型。 李雨菲:您觉得,建筑业本身做好了数字化转型的准备吗? 袁正刚:实际上,现在是数字化转型的最好时机。第一,建筑业的发展速度放缓了,以前设计师要加班加点画图,很多细节无法精心打磨,现在企业承接的工程少了,有时间把设计做好,有时间追求“精品”。第二,数字化技术成熟了。数字化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建筑行业,正成为现实。比如,广联达打造的数维建筑设计软件,是一款专为建筑设计领域打造的BIM工具,集成参数化设计、智能化建模、自动化施工等功能,为设计师和建筑师提供了高效、精准、便捷的建筑设计解决方案,被称为“下一代的设计软件”。再比如,针对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,像塔吊远程驾驶技术,也已成功应用于项目建设。应用该技术,塔吊司机不用再爬到高空中,杜绝了高空作业风险,提升了工作效率;自动预警+制动,提升防碰撞成效;数据留痕,追溯可查;限行+实时报警,提升区域安全;可视化,提升盲区作业安全性,实现塔吊司机不安全行为AI识别纠正,吊物识别及工效分析。 三、以“好科技”赋能“好房子”建设 李雨菲:在建筑业转型中,广联达能为行业做什么? 袁正刚:广联达一直专注于建筑行业,为行业提供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服务,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。成功的标准,一是保障安全,通过数字化工具,大幅降低工程建设安全、质量隐患和问题;二是降低成本,通过工程建设全过程精细化管控,实现降本增效;三是保障进度,通过数字化技术合理安排工期,减少窝工、浪费;四是绿色发展,通过数字化工具优化建筑从设计、施工到运营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,大大降低能耗。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正是围绕这四个目标打造,从设计开始,用人工智能(AI)辅助设计师实现最优设计,建筑造型、光照、噪音、排放等在设计阶段就能充分进行模拟分析,综合对比,实现最优解。在成本方面,广联达提供设计成本一体化解决方案,帮助企业打造“刚刚好的房子”,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。在施工阶段,聚焦“人材机”等生产要素的精细化管理,打造数字化物料管理系统、数字劳务管理系统、群塔调度“无人化”解决方案、施工企业综合项目管理系统(PMsmart)等,助力项目物资管理省心、作业省力,帮助项目节省1%劳务成本,实现塔吊安全、高效作业,让项目经理决策烦恼少一点、项目利润多一点(1%)。 李雨菲:您能举一个广联达服务的具体项目,或创新技术受到行业普遍认可的例子吗? 袁正刚:广联达智慧建造及华南总部基地项目是我们践行“数字建筑”理念,以“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”身份,亲自打造的实体建筑。项目从设计开始,到施工、运维,应用的都是广联达数字化产品,通过全过程数字化,实现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地,实现设计所见即所得,成本、安全、进度、质量全面受控。现在,进入大楼,人们会感觉非常舒服,因为我们的数字化软件能够精准控制运维过程中的能耗。 2021年,某大型建筑国企经营遇到困难,公司决策层讨论后,决定把数字化作为重要方向,以数字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,推动降本增效。经过多方考察,他们选择与广联达合作。我们的数字化系统上线后,经过两年时间,该公司就实现了产值与利润持平,去年已经有了较高的利润。该公司总经理公开表示,数字化可以救命,让企业起死回生。 李雨菲:从您的分享中,可以看出您对广联达以数字化赋能建筑业发展是非常自信和自豪的。您能否再说一个细节,数字化建筑和普通建筑到底有什么区别? 袁正刚:区别在于精细化管理。比如,以前,一幢写字楼,在夏天的周末空调关了,人进入之后体感很差。要开空调,整幢楼的机组必须同时启动,既不智能,又非常浪费。广联达智慧建造及华南总部基地项目通过数字化工具,实现精准细化需求管理,比如周末只想用一个会议室,可以只开这个会议室的空调,几十人进入会议室,能实现2分钟内室内温度降到25摄氏度。而实现这一需求,背后是设计的精细化、设备管理的精细化、施工的精细化、运维的精细化等,核心是数字化的赋能。所以说,以数字化“好科技”赋能“好房子”建设,是建筑业实现转型升级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 四、用“产业AI”打造“好房子” 李雨菲:您刚才反复强调“精细化管理”。据了解,今年在多个场合,您多次表示:“AI+精细化管理”是赋能建设行业发展新模式。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,您所说的产业AI和通用AI如何理解、区别在哪? 袁正刚:区别有三点,第一,产业AI,英文叫Industrial AI,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特定产业的领域知识、业务流程、数据特性深度融合,以解决产业实际问题、提升生产效率、优化资源配置、创造新价值的技术体系和应用范式。通用AI简单来说就是知识问答。产业AI与通用AI最大的区别是,产业AI更专业、更严谨。第二,数据来源不同。通用AI数据来源于互联网信息,产业AI数据来源于建筑行业。建筑行业每天有大约10万个以上的工程项目同时施工,工厂、工地有大量的设备、大量的人,每天的活动会产生大量数据。这些数据通用AI难以挖掘、分析,只能依靠产业AI。第三,产业AI与专业软件、行业知识关联度非常强,通用AI没有应用大量软件产生的信息。产业AI的目的是解决产业存在的问题,广联达的软件已经在服务这些场景,AI技术与软件充分结合,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。在工业、建筑业,产业AI越来越受重视,越来越被认可,大家越来越愿意使用,这是由产业AI的特点决定的。 李雨菲:广联达是如何推动产业AI与建筑业融合,实现精细化管理的? 袁正刚:广联达早在2015年便开始了对AI的探索,并建立了专门的研究队伍。与其他科技企业不同的是,广联达没有把目光放在通用模型开发上,而是始终将重点聚焦在AI与建筑业真实场景的结合,努力开发独属于建筑业的AI大模型及AI平台,推动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发展。两年前,我们就提出“All in AI”,所有的产品都要跟AI关联起来,构建了“数据-算法-算力-场景”的产业AI落地闭环:通过“BIM+IoT数据融合”生成高质量数据;通过围绕“设计一体化、成本精细化、施工精细化”打造高价值场景;通过“行业大模型+工程软件小模型”,行业大模型面向行业级应用,覆盖建筑行业规划、设计、交易、成本、施工、运维及综合管理等全领域专业,企业小模型基于自有数据训练,确保个性化与安全性,构建高稳定模型。三者融合,推动产业AI从岗位、项目到企业、产业四个层级全面落地,形成了系统性应用闭环。 例如,在工程交易方面,在招标阶段,AI技术可以通过提供智能化预警、辅助编制招标文件以及辅助合规性审查来助力公共资源交易活动。评标过程中,通过评标辅助决策、评标专家异常行为风险认定以及评标结果分析等方面的应用,AI技术可以提供清标服务,帮助行业监管部门及工作人员完成线索收集、比对、研判等专业工作,发现线索即时预警,全程跟踪形成监管闭环,并生成围串标线索分析报告净化市场环境,提升交易过程公平、公正。技术标评审方面,广联达基于AecGPT构建了“招标投标文件解析+智能辅助评标”双引擎,通过对交易数据、主体数据、行业知识、政策法规不断更新沉淀,促进大模型不断优化升级,推进“双引擎”精进。 五、携手探索,持续擦亮“中国建造”品牌 李雨菲:未来,广联达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划? 袁正刚:广联达是一家科技公司,核心是服务客户,服务于设计院、施工企业和业主,更好地建设“好房子”。一方面,广联达发展的核心是创新“好技术”,打造“好产品”。比如,在底层图形技术方面,我们已经有20多年的积累,我们打造的自主研发设计软件,这不仅是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软件,而且还是有竞争力的“下一代的设计软件”,并且目前已在欧洲推广使用。另一方面,广联达致力于全球化发展。企业要有竞争力,必须到更多、更大的舞台上竞争。我们在亚洲、欧洲等地不断开拓市场,与全球知名的软件公司同台竞技,我们希望广联达系列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客户认可,真正拥有全球竞争力。 李雨菲:“好科技”与“好房子”,是建筑业成功转型的“两个支柱”,像广联达一样的科技企业,搭建起了“好科技”通往“好房子”的桥梁。衷心希望广联达不断发展,持续赋能中国建筑业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期待行业企业把握住这个机遇,认清数字化转型的本质,携手探索,制胜未来,持续擦亮“中国建造”品牌。